[古蹟] 台北城、其他市中心古蹟

 


臺北城是指臺灣在中國清朝後期於今天博愛特區周圍所構築、面積1.4平方公里的城廓,清朝時期的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規劃,光緒10年(1884年)完工,然而這座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


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開始拆除臺北城,到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所有城牆與 西門(超連結) 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

先來看台北城留下的4個城門,首先是北門 = 「承恩門」,臺北府城以北門為主城門,取名意義為遙望北京方向,承受皇恩。建於1884年的北門,是現在台北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建城原貌,也是世界僅存的臺灣新式城門

東門「景福門」,原本是閩南臺灣式風格的東門在1966年被當時的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改建成風貌完全不同的仿中國北方樣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

南門「麗正門」,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南門的城樓由台灣式碉堡城樓改建為仿造中國華北樣式建築,僅城門基座保持原貌


小南門「重熙門」,取其「盛世興隆,光輝普照」之意。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小南門的城樓改建為中國華北樣式建築,而石構臺座及圓拱門則維持原有建材造型


東和禪寺,原稱「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由來台的日僧所建,明治41年(1908年)興建,兩年後完工

昭和五年(1930年)於大殿前方建造這座高聳的鐘樓,狀似城門,為東和禪寺的入口。後來國民黨政府拆除破舊的大本山別院,鐘樓則被保留


這是仿日本豐臣秀吉時代的建築風格,底部闢有拱門洞可供出入,宛如城門。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有挑出的平座欄杆。屋頂則為單簷山頂,舖日式黑瓦,是仿江戶時代(德川家康時代)建築風格


臺北監獄圍牆遺蹟  這是約1910年建於東門附近關犯人的臺北刑務所的圍牆 


二二八紀念公園

在清治時期,這裡是一片荒蕪,到了日治時期,日本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1908年落成的「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之所以命名為「新公園」,是因為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的緣故

中國式庭台樓閣 是1945年國民黨離開大陸退守臺灣之後才闢建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2月28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位於公園中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的開端。這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成為1996年臺北市長陳水扁改名新公園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的原因

這就是二二八和平紀念館,當年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

這邊有一些受難者的追思照片


二二八和平紀念碑

紀念鐘

公園內還有建於1915年的台灣博物館(超連結)


黃氏節孝坊 也在公園內,是中華民國三級古蹟,落成於1882年,是台北市內難得一見的百年歷史以上的古蹟。黃氏生於1820年,16歲出嫁泉州的丈夫,11年後丈夫過世,當時28歲的黃氏不但跟隨公婆從福建遠渡來台灣艋舺定居,並獨自撫養三子兩女且皆有其功名。1870年,淡水地方官員奏報朝廷黃氏節孝事蹟,並求旌表。1882年落成,石材工匠皆來自泉州

往東欣賞古蹟建築

這是建於1933年的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現為土地銀行所有,被


臺大醫院 日治時期建築舊大樓 (現稱:西址大樓)。1895年日本成立這所醫院的初始名稱為:大日本臺灣病院,一開始原址在大稻埕,1897年搬到現址(就是下圖這棟建築)就在二二八公園對面,並更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

1899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開課(預科一年及本科四年)山口秀高醫院院長兼任校長。日本赤十字社成立臺灣支部。1905
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病院成立並開始診療(現醫院東址一角,也很漂亮很可惜已經被拆除)

1928 臺北帝國大學成立(開設理農,文政二學部)這當然是台灣大學前身

1936 成立「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合併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

1938 臺北帝大醫學部合併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成立附屬醫院

請看下圖這三層樓建築很注重希臘羅馬建築的左右對稱台基抬高半層樓目的是通風防潮

內部有跟台北賓館一樣螺旋鐵梯、維多利亞式磁磚
魚骨式室內動線規劃:通風,也讓門診病房分開,這讓裡頭病房安靜

這棟大樓原本建立於1898年當時是木造建築;1912年開始整建為文藝復興風格之熱帶式建築,於1921年完工,是當時東南亞最大型、最現代化之醫院 。超連結有建築細部解說

設計上的概念:一樓是男性,二樓是女性,所以一樓單調,二樓的柱子有葡萄、蓮霧、石榴等等的藝術氣息,石榴更有多生小孩的意涵。三樓的屋頂分為三個部分:左右兩側是方形衛塔、中間為三角形山牆。衛塔為日治時期的建築特點,分立於中央主體建築兩側,襯托出中央塔的雄偉中央塔(下圖只看的到一點點.....)

一樓的柱子相對單調

二樓繁複的水泥飾紋

中央塔突顯建築物雄偉的氣勢,總統府建築也是這樣(總統府有特別拉高)。你要從側面斜斜的才看的到(三角形山牆擋到啦~)中央塔,外觀是綠色,自然生鏽



西址大樓往公園路及常德街交叉處有下圖雕塑:憧憬,基座原為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堀內次雄校長的胸像基座,上面是現代裝置藝術與歷史無關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 台大附屬醫院舊館(西址) 常德街1號


中山南路是日治時代很多古蹟建築的集散地 


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的校舍 建於1913年   仁愛路1號  現被當成醫學人文博物館


1912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木造院舍開始改建成為磚造,1913年宿舍先完工

建築當時的石材來自內湖金面山的石頭


這是當年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是不是很有味道

來到背面,其實這黃色綠色是國民黨政府塗上去的,日本人建的時候並非這個顏色


建於 1897年的醫學院

室內有些導覽介紹醫學院的歷史,天氣很熱你可以進來喝咖啡    

堀內次雄 其實已經回日,但是當時台灣醫療技術落後,自願再次回台幫助醫療從事細菌和免疫學的研究;當時台灣正是傳染鼠疫蔓延全島、人心惶恐的時候


台北賓館 凱達格蘭大道1號   (超連結有入內參觀)

台北賓館是日治時期的1901年建成當做總督官邸,1911年再次改建,建築樣式也從文藝復興樣式變成華麗的巴洛克形式,賓館也從最初的總督住宅轉變成接待貴賓,因此在改建上要符合貴賓、皇族的高貴身分。改建後最重要的一次招待便是1923年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訪

後來國民黨來台將台北賓館交給外交部使用,仍延續作為招待國賓、晚宴的地方


臺北州廳

是日治時期台北州的行政中心,位於台北市樺山町。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大正4年(1915年)完工,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建築,現在是監察院在使用

1896年日本基督教會傳道局長大儀見元一郎來台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簡稱「台北教會」,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濟南教會之前身。到1912年中間,眾多牧師與教友募集了資金與土地,在1916年(大正五年)完成具有邊塔的哥德式禮拜堂

現在的立法院,1920年完工,日治時期是台北二高女校

專賣局 (食鹽、樟腦、香菸、酒、火柴...)由跟總督府(今總統府)、臺北州廳(今監察院)一樣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1922年落成

二二八公園往西 :重慶南路(下圖左側的黃色路)

總統府 重慶南路一段122號

日治時代的日本在台總督府於1909年確定建築競圖作品由第二名的長野宇平治奪得(第一名涉嫌抄襲海牙國際法庭的外觀),樣式與當年正在建造中的東京站相當接近,但是後來又一改再改,最後以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的設計圖為主興建。1912年正式開工,終於在1919年(大正8年)完工


其實內裡含鋼骨,抗炸,紅磚只是外表裡頭並非磚塊,外表可看出白色仿石頭滾邊,這是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仿英國維多利亞建築風格

其實在二戰期間總督府當然是美國轟炸的重要建築,所以曾經損毀嚴重,但是後來不斷修整,所以現今的外觀與一開始的幾乎一模一樣


1899年「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成立、開始營業。30年後原建築被白蟻重創!於是請日本建築家西村好時重新設計,1938年並在現址重建完工。臺灣銀行在二次大戰時遭受轟炸,屋頂於戰後重修,但外觀牆體及列柱均為花崗石原物

金石堂書店 城中店

確切建築時間已經不可考,應該是在1930年左右的日治時期,為二級古蹟建築物,現由金石堂經營

就在對面的星巴克,據傳這棟建築在1899年時,日本的辻利茶舖在這曾經開過店

有些中央機關的建築也在博愛特區內,不過不是古蹟

教育部大樓 不是古蹟,建於1971年的國民黨時代 (原址也與教育有點關係,為日治時代的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外交部 凱達格蘭大道2號 這也不是古蹟


中正紀念堂 1980年落成 (中正紀念堂超連結)

中央銀行 1994年落成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