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萬華區 古蹟] 龍山寺 剝皮寮 新富町 + [萬華 華西街] 客家美食小吃店



龍山寺

建於1738年,泉州移民將福建泉州府晉江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台灣,就供奉在龍山寺。後來恭奉的神明越來越多,天上聖母、註生娘娘、文昌帝君、華陀、關聖帝君、月下老人等等

新富町

日治時代為了解決綠町市場因位處偏遠而長期經營不善的問題,日本政府在1935年,將綠町市場移地改建到現址(當時地址名為: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重新整建,並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攤商組成與客源,台人與日人都有,市場的商品與生活也台日交融,昔日市場口油炸肉圓的小販、習慣在傍晚走進市場採買晚餐食材的日本主婦們、每逢除夕市場中迴響的日本歌謠,至今仍是耆老們念念不忘的一頁回憶

然而,1940年代,日本發動戰爭,美國空軍時常空襲台北,人民生活在空襲的陰影中,加上官方採行民生物資配給制,新富町市場的運作在時局的影響下陷入停頓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新富市場回復榮景

1978年環南市場開幕,舊型態的新富市場逐漸被市場淘汰。新富市場長期的發展停頓,但也反而保留日治時期的建物原貌,2006年正式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數年後,古蹟內的攤商陸續遷出,並於2013年由臺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2017年由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規劃經營成現在的文創場館模樣,現在名為新富町文化市場


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屋頂上的水泥瓦

新富市場興建時基地約506坪、建物約199坪,市場基地四周則圍繞著高約160公分的紅磚牆。屋頂以混凝土澆製,以鋼筋混凝土樑支撐。整體建築風格簡潔、少有裝飾,並且擁有很強的機能性,例如它的馬蹄形平面,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不只創造了一個流暢的購物動線,獨特的中央天井,也同時滿足了市場內部通風與採光的需求

過去雜貨舖的木製拉門,一度因電線走火而火燒,也特別被留下來

文創園區一定有咖啡跟酒,畢竟要經營需要資金繼續保持

艾酒、柑橘酒

外頭還有攤販聚集的市場現在還在營業,名稱繼續使用:新富市場


剝皮寮

位於萬華區龍山寺東側約200公尺,台北鮮少還保持的清代街道。從最早的史料可往前推估到嘉慶四年,距今200多年就有買賣的紀錄

「剝皮寮」之名始於戰後的1950年代,但由來卻有爭議,有兩種說法

1. 根據《台北市志》:「艋舺有剝皮寮街,此詞應是殺牲製革,用來製成皮箱、枕、鼓。」意即剝獸皮而得名

2. 但根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街道建築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


[萬華 華西街]客家美食小吃店 

開到晚上23:00 很好吃 口味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