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 文藝復興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古典,畫神
17世紀 巴洛克油畫 :魯本斯、倫勃朗 //華麗享樂凌亂
18世紀 新古典主義 :大衛、安格爾 //對古希臘時期的藝術致敬,對17世紀藝術反感
浪漫主義 :傑利柯、德拉克洛瓦 //浪漫主義的意涵是感性,執著
19世紀 寫實主義 :庫爾培、柯洛、杜米埃
巴比松派 :盧梭、米勒 //法國鄉村風
印象派 :馬內、畢沙羅(初期,不明期)
莫內(創立者)、梵谷 //光與色彩的關係,生動
20世紀 野獸派 :馬蒂斯、杜菲 //畫風強烈,用色大膽鮮豔
超現實 :夏卡爾、米羅、達利 //潛意識,寫實,特殊技法
立體派 :布拉克、畢卡索 //碎裂,解析,重新組合
抽象派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 //二次元,形狀,顏色
ps不要誤會浪漫是羅曼蒂克,不然妳去看傑利柯有《梅杜莎之筏》吃屍體的故事。德拉克洛瓦有《屠殺三作》
Museum 的由來
希臘語:Μουσαι,現代英文寫做:mouseion,源自希臘神話中有九位文藝女神叫做Μουσαι,分別掌管:英雄史詩\歷史\長笛\抒情詩和舞蹈\抒情詩\悲劇\喜劇\天文\頌揚的歌曲。人類歷史可考據的相關名詞最早的是西元1683年,牛津大學成立了Ashmolean Museum博物館,之後人類關於收藏各種文獻,收藏,寶物等的地方就稱作Museum
一般博物館展覽分為:常設展,特展兩種。常設展通常是無限期展覽 permanent exhibition,我們的寶貝故宮(National Palace Museum中文叫:國家宮殿博物館)常設展多是:瓷器\銅器展\明清XX展。當然台灣人時常蜂湧而至的是特展 special exhibition(或稱temporary exhibition),大部分的博物館不像故宮那樣大是不會有地方一直放常設展的,幾乎全部都是有期限的特展。
我想很多跟我一樣30多歲的人,啟發看展之路很可能是這兩個:
1997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當時是畫展史上第二高人數的破50萬人次,中時報系主辦
當時史博館可能從沒展過這樣大的展覽,甚至法國奧塞美術館館長親自在現場提供建議,整個史博館動線重新花二千萬處理過,當然也奠定日後辦大型展覽的基礎,話雖如此我還是覺得史博館太小了不適合辦大展,我幹嘛澆人家冷水呀~~
1995 故宮的:羅浮宮珍藏名畫特展,破70萬人次,畫展歷史人數最高記錄,聯合報系主辦
一直到現在2013大型特展時常仍由兩大報系主辦,中時報系畫展辦的好像比較好一點
馬內(馬奈) 1832年-1883年 印象派之父
年輕時的馬內受教於古典寫實派的老師,但是1860年開始馬內的作品強調粗略的線條,深色特別是黑色的的色彩,不強調背景的畫風獨出一格,也就是說他是印象派畫風的先驅者,但是他並不特別強調這點,甚至他還遠離莫內這些年輕人,馬內走的是自己的路:有時古典寫實,有時印象
《短笛手》1866年,也是早期古典寫實的作品,收藏於法國奧塞美術館
《馬西米利諾的槍殺》 1868 收藏於德國曼海姆美術館
馬內也強調繪畫不只是解鄉愁,與美感。同時畫家有責任對不公義提出批判,於是畫出人民無故被軍隊槍殺的慘案
《船上畫室中的莫內》 1874 收藏於德國慕尼黑現代藝術美術館
年輕的印象派莫內,雷諾瓦等人很喜歡馬內,他們拉著馬內到戶外,或許畫這張圖是跟莫內他們在一起,這幅畫不再黑色而顯現出戶外陽光的印象色彩
莫內 1840年-1926年
馬內是印象派之父,可是印象派這個詞源自於莫內,1870年代莫內不免俗的參加許多巴黎的畫展比賽,當然次次落選,當時的評審是一群強調"畫要清楚"的古典派老畫家。莫內在1874年召集許多落選的年輕人自己舉辦展覽,這次莫內參展的作品叫:
《日出 印象》1873 法國巴黎馬摩坦博物館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Impression Sunrise)也就是太陽升起來的意思
莫內說:我們要畫的是剎那間的影像,不是著重在線條完全清楚光線完全明亮,於是以印象派為名成立!印象派作品的線條刻劃模糊,特別要求的是光與影的展現,像草地\衣服的皺褶不同時間,角度位置使用的色彩不同,光線\影子的飽和度也一直在變化
展出之後被許多人取笑,記者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糊糊的」Impressionism,於是印象派誕生
《蒙托爾熱街-六月三十日的慶典 》 1878 收藏於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莫內花園 窺見光影之美 2011 at 臺北市立美術館
1883年莫內在巴黎近郊Giverny找了一塊地,在那邊有個水池,莫內在這蓋了個日本橋,開始在水池中種滿睡蓮,岸邊有垂柳,白楊
這次展覽有30幅畫都來自巴黎莫內美術館,經費大概是1億3千萬左右,主題是花園,但是主辦單位也是有諮詢《日出 印象》據說這幅畫要價就1億,只能說可惜無法成行。這次比較特別的是好多畫都超大可能有2公尺長,雖然只有32幅畫,可是北美館看展真的看的很爽啊!
展區依主題分為「河岸風光」、「花園一隅」及「水景系列」。這樣的主題設置我覺得很清楚,「河岸風光」是1870~1883 莫內在塞納河沿岸,捕捉河岸的水,光,樹影,有時第一任妻子也會入畫,但是親愛的妻子死於1879年,擅長捕捉光的莫內當時為重病的妻子作畫悲傷的說:我補抓不到妻子臉上的光....。
《盧昂的塞納河》 1872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
《撐傘的女人》1875 美國華盛頓區國家畫廊
「花園一隅」展出莫內1883年在巴黎近郊Giverny的花園時期所創作的花卉及自然風景為主軸,
《莫內花園裡的鳶尾花》 1900 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睡蓮」:1890年後,莫內晚年的時光雖然受制於白內障,但是還是做出許多畫作
《睡蓮池》 1906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藝術機構
雷諾瓦 1841年-1919年
幸福大師雷諾瓦與二十世紀繪畫 2013 at 故宮第二展覽廳
雷諾瓦也是一個別有風格的畫家,出生自裁縫家庭,雷諾瓦對於花\帽子\扇子等等女性飾品特別熟悉,他自己年輕時又當過瓷器工廠的工匠,所以對家具瓷器的畫作也很獨到
《彈琴少女》1892 收藏於法國奧塞美術館
《蘋果和花卉》1896 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
除此之外雷諾瓦對人的社交活動,喝杯酒交個朋友,快樂的城市生活。有別於莫內著重光與影的風景畫,雷諾瓦多著重在人,特別是女人的美
《煎餅磨坊》1876 收藏於法國奧塞美術館
《船上的午宴》1881 私人菲利浦收藏
這次看展有點失望,當然故宮也是看展的好地方,可是
1. 裡面的員工好像在監視你讓人很不舒服
2. 很多好作品沒來,可能跟預算有關,希望聯合報系辦展可以多點預算或是積極找贊助
3. 穿插很多野獸派杜菲,馬蒂斯,立體派畢卡索等人的作品,連接性差
塞尚1839年—1906年
塞尚,梵谷,高更是後期印象派的三大畫家。都是我不太喜歡的畫風,其中資質最差的是塞尚,一直到很老都沒什麼名氣,老實說我也看不出塞尚的畫有什麼特別,但是塞尚的理論: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請轉向表現自我,這為後來的現代油畫流派提供了引導,晚年許多畫家們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的畫給予馬蒂斯(野獸派的創始人)和畢卡索(立體派的創始人)留下極大的震撼,畢卡索甚至說:塞尚是二十世紀所有畫家的父親
《藍色花瓶》 1887 收藏於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梵谷 1853年-1890 荷蘭人
梵谷特展 2010 國立歷史博物館
這次的作品來的多是梵谷早期出道的素描之作
梵谷從小就是一個安靜認真的孩子,16歲~23歲,他分別在古庇畫行(Goupil & Cie)的海牙、倫敦、巴黎分店就職。他在1880年下決心成為畫家,1886年輾轉到巴黎,住在弟弟西奧的公寓,結識了高更等畫家,與高更成為好朋友。1888年10月,高更收到了梵谷的邀請,請他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的家裡過冬,因為那時梵谷已經呈現孤寂的狀態,覺得只有高更可以幫助他陪伴他
因為梵谷這時已經精神不正常會喃喃自語,一般人都躲的遠遠的。這幅畫有幾個特別值得討論的地方:星星很大顆表示看的世界已經不正常,整個黃光呈現的溫暖與內心的孤寂呈現反差可能表示建築的藍色與紫色是呈現冷色,而他期待這些室內的黃光能溫暖他
《夜晚露天咖啡座》 1888 收藏於荷蘭科倫-米勒博物館
阿爾路上的咖啡座,聽說這間咖啡座現在還在,而且貴的要命
但12月23日,梵谷精神病發而切掉了自己的一個耳朵,高更則回到了巴黎(這段歷史並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兩人爭吵,梵谷因情緒激動導致精神失常而割下耳朵)
《夜間咖啡館》 1888 收藏於美國耶魯大學藝術畫廊
後人認為這個作品已經顯示,梵谷看的世界已經呈現異常(整個咖啡廳呈現綠色實在太奇怪)
1889年5月梵谷住進精神醫院,再最後的兩年餘生,梵谷創作出2千多幅畫作,雖然多到讓人質疑,可是精神病人的心思與對熱愛畫作的執著可能是催使他大量作畫的可能原因
《在阿爾的藝術家臥室》 1889 收藏於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這個房間是.....精神病院的房間,梵谷在這裡接受強制治療
《麥田群鴉》 1890 收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
1890年一天傍晚散步時梵谷在這麥田裡用手槍自殺,他使用的手槍原本是這裡的農夫要趕走圖中的烏鴉要用的。終年37歲
梵谷的畫為什麼這樣感人,或許是他有精神病,他不能用理智信念規範去壓抑他的情緒和藝術創作,梵谷用畫筆當藥治療自己,不斷絕望、不斷重生,而且梵谷很喜歡話自己:更有徹底了解自己的勇敢,明知自己有病仍勇於面對,梵谷的畫因為總總原因特別的動人
高更 1848 -1903
永遠的他鄉高更展 2010 臺北市立美術館
原本在巴黎擔任股市交易員,股市大起大落或許影響他體會到人生無常。1865 當上了船員,之後又進入海軍,這段海上生涯,讓他航海到巴西、巴拿馬、大洋洲、東地中海和北極圈。1875開始作畫並接受當時印象派的觀點,畫風比其他印象派畫家粗礦
1886年來到法國西北的布列塔尼,這邊的風土文情完全不同於都市文明,高更深受著迷
《布列塔尼牧人》1888年 收藏於美國加州洛杉磯郡立美術館1891高更跑到嚮往的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卻身染梅毒與心臟病,餘生都在南太平洋作畫
我離開是為了尋找平靜,擺脫文明的影響。
我想創造簡單、非常簡單的藝術。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必須回歸到未受污染的大自然中,只看野蠻的事物,像他們一樣過日子…
像小孩一般傳達我心靈的感受,
使用唯一正確而真實的原始表達方式。
──高更接受巴黎回聲報(Echo de Paris)訪談,1891年2月23日
《大溪地女人》1891 收藏於法國奧塞美術館
1897年女兒過世,高更深感悲痛,加上全身是病,心中滿滿想法催生出下面這幅畫,這幅畫的嬰兒意暗示人類誕生,中間似亞當採摘智慧果暗示人類生存發展,還有左邊瀕死的老人,整個形象從生到死的命運,畫出人生三部曲。身處異國的孤寂和神話的意境使人感到更加神秘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1897 收藏於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
1901年高更到大溪地北方1000英哩的島嶼因為病情纏身,心力交瘁,痛不瘉生,與梵谷一樣自殺但未遂,兩年後過世
寫在最後
我想台灣這幾年有能力借畫(一次展覽一定是好幾千萬甚至是幾億的花費,像黃金印象超過1億2千萬)之後,印象派在這幾年真的展太多了,雖然來的有名的\好畫不多(無言....),西班牙三大藝術家也陸續都來了,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看到其他畫派或是不太有名但是別有風格的畫家的畫展,不一定要是大展,若是做的細膩精緻一點導覽好一點,就是小展我也會很喜歡 ~~